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

清华教授杨燕绥, 医保个人账户的钱不属于自己, 划走不吃亏

2023-02-11 04:04:19 来源:陈铭讲体育

新年伊始,随着“医保个人账户改革”落地,阵痛也随之而来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医保个账改革”引发争议

本轮改革范围,涉及约4亿人,还有他们医保个人账户里的1.2万亿资金。涵盖在职职工2.61亿人、退休职工0.93亿人、灵活就业参保人员0.48亿人。

改革的主要内容:单位缴费部分,全部计入统筹账户;个人缴费部分,一大半要转入统筹账户;退休职工个人账户月划入额度,减少一大半。

推出新办法之前,公众的不解早在相关部门的预料之中。

但没想到,反对声浪汹汹不止。

无一例外,各地最喊“疼”的,都是退休职工,尤其是高龄退休人员。

他们认为,这是克扣医保基金待遇,从老人兜里“抢救命钱”,绣花针上刮铁,群起反对。

一些在职职工、灵活就业参保人员,也暗自叫苦不迭。

争议的核心在于: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,究竟属不属于个人?

最早提出“医保个人账户改革”的杨燕绥教授,作出了解答。

杨燕绥最早提出“医保个账改革”

杨燕绥,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眼熟?

没错,早在十年前,她就轰动全国。

杨燕绥当过8年知青,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政史系,1998年取得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;2000年起,任教于清华大学管理学院。

同事们总结:知青叫土插队,留学叫洋插队,最后就叫她“双插”。

早在2012年的访谈节目中,她就提出50岁退休、65岁领取养老金;中间的15年,男的到养老院当园丁,女的帮助老人洗洗衣服做做饭。

当时,她的言论在社会中激起巨大争议和反响,引来骂声一片。

包裹雪片般寄到清华大学。

一个寄自辽宁锦西的包裹,里面是一根挽好的塑料绳扣,信上只写了一句话:“你别上课了,还是去上吊吧。”

上海网友寄来一块搓衣板,让她去养老院带头当洗衣工。

这块搓衣板,杨燕绥保留至今。

一个清华学生说:杨教授你把老百姓得罪了,你要向全社会道歉;一个星期之内,我要是看不到你的道歉,就到你的办公室泼东西。

那次,杨燕绥虽然很狼狈,但坚持认为自己没错。

这次,她又带头提出“医保个账改革”。

理由何在?

医保个人账户的钱不属于自己

杨燕绥表示,从政策操作层面看,职工医保缴费再没有增长空间了,唯一出路就是搞存量改革,在个人账户上做文章。

①医保费率已经封顶了

现在全国平均费率是10%,放在相同发展阶段比较,我国费率算世界上最高的之一,不可能再提高费率了。

再增加缴费,年轻人就吃不消了,说不定就躺平了。

②医保个人账户不符合共济的原则

当年设立职工医保个人账户,只是一种权宜之计。

十多年之后,它的弊端显露无遗。

占职工医保基金40%以上的资金,沉淀在个人账户,降低了整体使用效率。

③ 很多参保人员认为,医保个人账户的钱,属于私人财产,现在拿出来共济,是否有法律依据?

杨燕绥认为,这是参保人员的一个普遍误解。医保个人账户的钱,既不是私人储蓄,也不是个人福利,而是医保基金的一块组成部分,不属于个人,只是授权在一定范围内由个人支配。

2018年修订的《社会保险法》里,没有提到个人账户,这已经表明个人账户是没有法律依据的,它只是一个暂时现象。

改革之前,是由个人支配,现在还是这笔钱,一分不少,只是改由医保局支配,改变一下支付方式,由个人支付变成统筹支付。

④年轻人是否吃亏了?

她解释:共济的原理,就是一个人看病,九个人帮助,这样医疗保险经济学才能平衡。

年轻人眼下是吃了一点亏,但他们也会老的,从长远来看,缩小个人账户,增加门诊保障,并不吃亏的。

⑤如何看待老年人的反对声音?

她认为,这次改革的成本稍微高一点,但长痛不如短痛,经过沟通解释,大家明白之后,肯定会理解的。

(图片来自于网络,侵权必删)

标签: 医疗保险 清华教授 城乡居民

上一篇:
下一篇: